一天晚上,唐逸在办公室对着厚厚的项目材料和群众信访件,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。
他擅长宏观规划和政策协调,但对于这种极其复杂、情绪化的基层矛盾,他惯常的行政手段似乎有些失灵。
他需要一个破局的方法,一个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、赢得群众支持的思路。
突然,他想到了一个人——秦永春。
那位在智能制造产业园危机中仗义执言的老专家,不仅技术权威,更难得的是有着丰富的重大工程项目经验,尤其擅长处理复杂的社会和技术矛盾,在群众中威望很高。
如果他愿意出面,以第三方权威专家的身份对项目方案进行把脉。
尤其是对那片有争议的老厂房区的价值进行评估,并提出兼顾保护与发展的专业建议,或许能打破僵局,赢得部分群众和舆论的理解和支持。
但是,秦永春性格耿首,上次帮忙是因为外公的陈年旧谊,这次为一个商业开发味道更浓的城市更新项目去请他,他会答应吗?
而且,如何联系上他也是一个问题,秦永春退休后深居简出,不喜应酬。
唐逸思考再三,觉得这是目前唯一可能有效的途径。他必须试一试。
他先是尝试通过省住建厅的关系打听秦永春的近况和联系方式,但得到的反馈很模糊。
他又让许蒙生通过一些学术圈的朋友侧面了解,终于得到了一个秦永春偶尔会使用的电子邮件地址,据说他有时会查看。
唐逸斟酌词句,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邮件。
在邮件中,他首先感谢了秦老上次的援手之恩。
然后简要说明了江东新区老城片区更新项目面临的困境,特别是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争议。
诚恳地请求秦老能在百忙之中拨冗指导,以专业的眼光帮助评估,为项目寻找一个既能促进发展又能留住乡愁记忆的两全之策。
他强调,此举并非为个人政绩,而是希望真正为江市的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找到一条科学、和谐的道路。
邮件发出后,唐逸心中忐忑,不知道秦永春是否会看到,更不知道他看到后会作何反应。
等待了三天,就在唐逸几乎不抱希望的时候,他的私人手机收到了一条陌生的短信,内容简短:
“本周五下午三点,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旧楼茶室。
没有署名,但唐逸立刻意识到,这是秦永春的回复!他同意见面了!
唐逸心中一阵激动,但随即冷静下来。这次会面至关重要,他必须做好充分准备,不仅要带上项目的详细资料,更要准备好如何说服这位固执又正义的老专家。
周五下午,唐逸提前安排好工作,独自驾车前往省城。
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旧楼掩映在一片绿树之中,显得安静而古朴。茶室在二楼,很小,只有几张简单的藤椅和茶几。
唐逸到的时候,秦永春己经坐在靠窗的位置,面前放着一杯清茶,正在看一份报纸。他依旧穿着朴素的中式褂子,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。
“秦老,您好!”唐逸快步上前,恭敬地问候。
秦永春放下报纸,抬眼看着唐逸,目光依旧锐利:“坐吧。邮件我看了。说说吧,具体怎么回事。”
没有寒暄,首接切入主题。
唐逸在对面坐下,将带来的项目资料轻轻放在桌上,然后开始详细汇报项目的基本情况、推进遇到的困难,特别是围绕老厂房区的争议焦点,以及目前陷入的僵局。
他尽量客观陈述,没有隐瞒项目的商业开发性质,也坦诚了目前群众工作中的不足。
秦永春静静地听着,偶尔插话问一两个技术细节或政策执行中的关键点。听完唐逸的汇报,他沉默了片刻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。
“城市更新,是好事。但更新不是大拆大建,更不是把历史的记忆都抹掉。”
秦永春缓缓开口,语气严肃,“那片老厂房,我有点印象,是民国时期的工业建筑,有一定历史价值。全部拆掉,是可惜了。”
唐逸心中一动,连忙说:“秦老,我们也不是想全部拆掉。只是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,我们缺乏专业的判断和可行的方案。所以才冒昧请您指点。”
秦永春看了唐逸一眼,眼神深邃:“你小子,倒是会找地方。知道我老头子看不得好东西被糟蹋。”
他顿了顿,说道:“这样吧,光听你说不行。我得去现场看看。下周二,我有空。你安排一下,不要惊动太多人,就我们俩,再到现场找几个了解情况的老人聊聊。”
唐逸大喜过望:“太好了,谢谢秦老,我一定安排妥当,绝对保密!”
秦永春摆摆手:“别谢我。我是去看房子,不是去给你站台。最后怎么办,还得看实际情况,依法依规,尊重民意。”
“我明白,一切听秦老的专业意见。”唐逸诚恳地说。
离开茶室,唐逸的心情轻松了不少。秦永春肯亲自去现场考察,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机。
只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能拿出一个科学、公正、且具有一定保护性的方案,就有可能化解最尖锐的矛盾,为项目的推进打开突破口。
接下来,他需要精心安排好下周二秦永春的考察行程,确保万无一失。
同时,他也要继续稳住项目目前的局面,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。
他亲自挑选了几个信得过的、熟悉当地情况且口风严实的基层干部,提前踩点。
规划了一条既能看清老厂房全貌、又能接触关键知情人的路线,并严令保密,不得惊动任何无关人员,尤其是媒体和情绪激动的反对者。
周二下午,天气阴沉,细雨绵绵。唐逸提前半小时来到约定的碰头地点——老城区边缘一个不起眼的街心公园。
他穿着普通的夹克衫,打着伞,尽量不引人注目。